< 中心介绍>
一、中心宗旨
复旦大学“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12月,附属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与上海市民政局共建。中心的使命是:依托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智力平台,整合多方学术资源,对国家基层政权运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心旨在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经验调查和理论研究,为我国国家政权的运作机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提供理论新视野和政策新思路。
二、研究主题
基层政权是我国政治系统的战略性的基础构造,在发展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社会治理、培育社会资本等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建设纳入国家建设框架,和谐社会建设成为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目标,基层政权建设更是关乎党的执政与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领域。因此,本中心将基层社会与国家政权建设有机统一,力图使本中心的学术研究能够同时支撑党的执政与国家建设这两个重要政治使命。为此,本中心的研究将围绕以下几大领域展开:
1.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的理论研究
2.执政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与活动研究
3.大都市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研究
4.大都市新郊区建设的政治基础研究
5.公民参与和基层民主建设研究
6.民间组织与都市社会结构研究
中心所规划的研究主题涉及到基层政权的优化和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囊括了转型期基层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研究力量
中心的研究力量由三大部分构成:中心的常任研究人员,中心的研究网络和中心的学术顾问委员会。中心的常任研究人员主要负责中心的实际运作、召集研讨会和进行项目研究及课题管理。目前的成员主要由复旦大学各学科年轻教师组成,包括陈周旺副教授,刘春荣博士,桂勇教授、冯筱才教授、胡位钧副教授、陆铭教授、郑卫东博士、李辉博士、熊易寒博士等。他们长期参与、组织社会政治问题的经验调查研究,并在国家建设、政治参与、城市治理、政党理论、选举政治、社会组织和网络等领域有着相当的理论积累和研究成果。
中心的研究网络由城市基层政治与基层社会问题专家组成。研究网络的成员将经常性地参与中心的研讨会,主持、参与中心的项目研究。他们既包括国内外有关学术单位的专家,也包括来自政府实践部门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学术顾问委员会为中心发展的咨询平台,其成员对中心的研究选题和运作模式等重大问题提供必要的建议与指导。
四、运作机制
中心制定中长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工作总结。研究人员根据个人学术专长和兴趣,对有关的理论问题和我国城市基层政权和社会建设领域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撰写系列深度调查报告,发表高质量论文和出版专著。中心的研究团队接受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委托,对当前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实际中,中心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进行运作:
1. 进行理论研究。中心将经常性地组织内部研讨会,对理论界的有关动态进行跟踪和总结,从理论上研讨党的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重大问题。内部讨论成果体现为工作论文,也将反映在中心的《双月简报》上,用于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也可用于国内外学术机构、政策研究部门和学者之间的交流。
2. 开展项目研究。通过以项目为基础的课题立项,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服务。项目研究将以研究报告和专著的形式反映出来。
3. 承担培训工作。中心将和上海市民政局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紧密合作,组织专家对基层社会和政权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工作培训。
附:复旦大学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研究中心工作网络核心成员
– 刘建军 教 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陈周旺 副教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刘春荣 博 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桂 勇 教 授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
– 胡位钧 副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
– 徐 珂 副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
– 冯筱才 教 授 (复旦大学历史系)
– 熊易寒 博 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李 辉 博 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陆 铭 教 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 陈 杰 副教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 郑卫东 博 士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系)
– 郭圣莉 副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政治系)
– 汤艳文 副教授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 刘玉照 副教授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 仝志辉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 韩福国 博 士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唐 睿 讲 师 (西南政法大学社会稳定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Grassroots Society and State Building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Grassroots Society and State Building (RCGSSB) is established by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SIRPA) of Fudan University in 2006. It is cosponsored by Shanghai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By integrating a broad range of intellectual resources, RCGSSB aims to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sociopolitical problems emerging from grassroots. Ou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is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other social conditions under the impacts of these grassroots level changes. By research and by consulting, we purpose to produce solid theories in this filed and provid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various stakeholders.
The reconstruction of both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power i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nurturing democracy and improving governance quality. In response to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civil society growth and state building in China, RCGSSB will specialize in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research areas: theories of civic organizations, social network and state building, the pattern of party organization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fields of society, community power and governing structure of urban society, locality based collective action,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NGOs, and so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RCGSSB is composed of a director, a core panel, a network of research fellows and an advisory board. The core panel of the center is constituted by faculty members from SIRPA who are experts in the above-mentioned fields. The research fellows form a network across various academic units. The center is advised by a committee with senior academic scholars and governmental officials.
Regularly, the panel members as well the research fellows of the center organize seminars to stimulate academic discussions, edit original working papers and publish high quality research works. The center plans and finances research projects for the research fellows. To promote synergy, RCGSSB will also develop project-based collaboration with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GOs.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local officials, social service workers and party activists.
< 中心成果>
2011年复旦大学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研究中心成果
1、冯筱才
合著:《中国民国史》第5卷,中华书局,2011年7月
论文:
1、《政治生存与经济生存:上海商人是如何走上公私合营之路的?》,《中国当代史研究》,第2辑,2011年8月。
2、《社会主义的“边缘人”:1956年前后的小商小贩改造问题》,《中国当代史研究》,第3辑,2011年8月。
3、《政争与五四:从外交斗争到群众运动》,《开放时代》,2011年第4期。
2、郑卫东
论文:《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讨——以上海市为例》,《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农村社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初探》,《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著作:《上海当代青年调查:工作、生活与价值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3、耿曙
耿曙、胡玉松,2011,〈突发事件中的国家-社会关系:上海基层社区“抗非”考察〉,《社会》,第31卷第6期,41-73,CSSCI。
林瑞華、胡偉星、耿曙,2011,〈“階級差異”或“認同制約”?大陸臺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国大陆研究》,即将刊登,TSSCI。
Shu Keng, 2011, “Working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Observing the Spillovers from Socio-Economics to Politic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aiwanese Identity in the 21st Century: Domestic, Region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Gunter Schubert & Jens Damm ed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 276-321 (学术论文集).
詹为元、耿曙、陈陆辉,2011,〈经济带动的参与:我国城市社区的政治参与〉,收入谢庆奎、商红日编,《基层民主与社区治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页38-65 (学术论文集)。
Shu Keng & Emmy Ruihua Lin, 2011, “Integrating from Below: ‘Linkage Communiti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China’s Quite Rise: Peace through Integration, Baogang Guo and Chuang-Chien Teng eds., Lanham, MD: Lexington, pp. 139-155(学术论文集).
耿曙、林瑞華、舒耕德,2011,〈台商研究的起源、發展與核心議題〉,载耿曙、舒耕德、林瑞华编,《台商研究》,台北:五南,2011(学术论文集)。
林瑞華、耿曙,2011,〈中國大陸的自發協會與公民社會:昆山與東莞台協的個案研究〉,载耿曙、舒耕德、林瑞华编,《台商研究》,台北:五南 (学术论文集)。
曾于蓁、曹敏娟、耿曙,2011,〈做為政治社會化機制的東莞台校:台生身份認同來源〉,载耿曙、舒耕德、林瑞华编,《台商研究》,台北:五南 (学术论文集)。
林家煌、林芷榕、耿曙,2011,〈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在地化與大陸台資企業台、陸幹關係〉,载耿曙、舒耕德、林瑞华编,《台商研究》,台北:五南 (学术论文集)。
Gunter Schubert & Keng Shu, Forthcoming, “Bringing the People In: ‘Linkage Communities’ as a Shaping Factor of Taiwan’s Domestic Politics: The Case of the Taishang,” in Vitality of Taiwan, ed. Steve Tsang, London Macmillan
4、熊易寒
“命运的政治学”,《开放时代》(广州),CSSCI期刊,2011年第10期,第149-158页。
“青少年的政治倾向有多重要:政治社会化研究50年回顾”,《复旦政治学评论》第9辑(陈明明主编:《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1-244页。
“迈向多动力选举:党组织在社区选举中的角色转型”,《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与姚银科合作)。
“中国需要真正的比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1期,2011年10月20日(第二作者,与李辉、唐世平合作)。
“如何做好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35期,2011年11月3日(第一作者,与李辉、唐世平合作)。
“中国乡村发展:从非均衡到多样化”,《东方早报》2011年7月4日。
Challenges of “Semi-Urbanization” to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61st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Transforming Politics: New Synergies, April19-21, 2011, Novotel London West;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orthcoming in 2012.
Underclass, School and Class Reproduction: Why did Education Fail to Provide Upward Mobility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Shangha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1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March 31–April 3, 2011.
5、郭圣莉
郭圣莉、王兴《单位化村庄:合作经济模式下的村庄治理结构——基于江苏省中部L村的个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4期
朱国宏、郭圣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社区:上海长宁区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李辉
专著:《腐败、政绩与政企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万字,2011年6月。
“中国的腐败越反越严重吗?——基于国际测评数据的一项观察”,《河南社会科学》,6000字,2011年8月。
“中国的腐败问题:海外学者的观察与思考(1980~2010)”,《广州大学学报》,2011年8月。
李辉 熊易寒 唐世平:“中国需要真正的比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31期,2011年10月20日
7、桂勇
黄荣贵、张涛甫、桂勇:“抗争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业主论坛的经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
严宇鸣、桂勇:“财政激励、利益集团与经济精英”,《社会学》2011.2
黄荣贵、桂勇:“集体性生活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社会》2011.6
汪舒、桂勇:“地产低迷与货币超发的市场性政策矛盾”,《上海城市管理》2011.6
8、刘春荣
“城市基层重建的原理与策略”,《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7期
“Contested Ground: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in China”,载于Understanding Chinese Society,Edited by Xiaowei Zang, Routledge, 2011.
9、陈周旺
《社区中的国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国霸权衰落了吗?”,《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法外治理:社区调解与中国基层社会非正式控制”(合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当代中国治安体制与国家政权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
“国外治安理论主要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合作),《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010年成果
郑卫东:
“集体化时期的村落分配制度与家庭生育”,《开放时代》2010.5
“农民的终结与制度安排”,《南方人口》,2010.5
李辉:
“村民选举与选民资格的软约束——以2009年上海市L村换届选举为个案”,《江苏行政学院学报》,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5000字。
“当代中国腐败治理策略中的‘清理’行动:以H市纪检监察机构为个案(1981-2004)”,《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2期,
熊易寒:
专著《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论文:
“底层、学校与阶级再生产”,《开放时代》,CSSCI源刊,封面文章,2010年第1期,第94-110页。
“环保教育、环境运动与国家战略”,《绿叶》(环境保护部主办),2010年第3期,第66-72页。
“教育吸纳对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作用甚微”,《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第26期,第62-63页。
“慎防素质教育负效应”,《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日B9版。
“中国教育中的阶级再生产”,《文化纵横》,2010年第4期,第70-73页。
“开放‘初中后’教育,助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第9版。
“地方政府要告别压力型体制”,《社会观察》,2010年第9期,第40-41页。
“乡村社会的公共性与村庄治理”,《中国图书评论》,CSSCI源刊,2010年第10期,第21-25页。
The Paradox of Urban Community Elections: Between Political Apathy and High Turnout,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USA.), SSCI来源期刊, forthcoming.
“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提交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主办的第七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2010年7月10-12日。
桂勇:
2010,“社会网络规模的影响因素:不同估计方法的比较”,《社会学研究》第4期(黄荣贵、桂勇):P106-125。
2008年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第3期的“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一文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陈周旺:
“从静悄悄的革命到闹革命”,《开放时代》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单位制下的民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刘春荣:
Understanding China’s Aministration Adaption: The Role of Weak Organization,Issues and Studies, Vol. 46, No.2, 2010 (With Yijia Jing)
“‘争议政治’的行为逻辑:对中国城市业主利益表达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辑刊 2010年夏季卷(与桂勇合作)
“实现公益项目的集群化运作”,《解放日报》2010年7月1日
“选举动员的框架整合”,《社会》30(1),2010年
林超超:
《新国家与旧工人:1952年上海私营工厂的民主改革运动》,《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全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0年第7期转载。
陈明华:
《士绅们的西湖放生梦——1927~1933年关于西湖放生池的争端》,《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
《扶乩的制度化与民国新兴宗教的成长:世界红卍字会道院为例》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0年第2期。原刊《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耿曙:
T. Y. Wang, Luhuei Chen & Shu Keng, “Symbolic Politics, Self-interests and Threat Perceptions: An Analysis of Taiwan Citizens’ Views on Cross-Strait Economic Exchanges,” in Sound and Fury: Taiwan’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ei-chin Lee ed.,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0, 159-184.
Shu Keng & Gunter Schubert, “Agents of Unification? The Political Role of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the Process of Cross-Strait Integration,” Asian Survey, Mar./Apr. 2010 (50: 2), pp. 287-310, SSCI.
耿曙、曾于蓁,〈中共邀访台湾青年政策的政治影响〉,《问题与研究》,第49卷第3期(2010年7月号),頁29-70, SSCI
胡位钧:
“社会政策的‘积极’转型:OECD的经验及其启示”,《复旦学报》2010年第6期
《信任与统治》(原著作者为查尔斯·蒂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李中仁:
“城市社区领导与居民区公共治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以往成果
桂勇成果:
2005, “私有产权的社会基础:历史的启示——以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总第44卷)
2005,“从社会资本到人力资本:劳动力匹配机制的市场化变迁问题——以上海市失业群体为例”,载《城市治理与公共权力:边界、责任与合法性》(复旦公共政策评论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政治强制性变迁的限度:大跃进时期企业中的经济民主问题”,载《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三辑),P165-183,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城市‘社区’是否可能?——关于农村邻里空间与城市邻里空间的比较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总第137期),P12-18
2005,“城市邻里研究:‘国家—社会’范式及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载《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一辑):P194-207。
2006, “Cultivation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A Study of Direct Elections of Residents Committees in Shanghai”, China Information, volume 20, no. 1,pp7-31
2006, “Job Referral in China: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 Ties” , Human Relations, volume 59, no. 6,pp847-872
2006,“城市社区:共同体还是‘互不相关的邻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总第45卷):P36-42。
2007,“村民异质性与农村社区的信任——一项对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2期:P53-56。
2007,“社区建设中的城市邻里:复兴抑或重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6期:P21-25。
2007,“邻里政治:城市基层的权力操作策略与国家—社会的粘连模式”,《社会》第6期:P102-126。
2007,“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资本与城市社区治理”,《复旦学报》增刊:P41-45。
2008,“维护房屋财产权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权’?”,《探索与争鸣》第1期(:P45-48。
2008,“邻里政治:城市基层的权力操作策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3期:P61-63。
2008,“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P122-142。
2008,“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C4《社会学》第8期
2008,“从控制到治理——社会转型与城市基层组织框架的变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P78-84。
2008,“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载《复旦社会学论坛》(第二辑):P148-17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城市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视角:局限、经验与发展可能”,《学术研究》第11期:P62-67。
2008,“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项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6期。
经济社会学导论(朱国宏、桂勇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私有产权的社会基础——城市企业产权的政治重构(1949-1956)》,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月,325千字
《邻里空间——城市基层的行动、组织与互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1月,250千字,ISBN978-7-80678-991-9/C.8
刘春荣成果:
· 2007(即出).“另类的社区动员:关键群众与居委会选举的实践”,载于《年度学术》,赵汀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
· 2007. “国家介入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社会学研究》,(2):60-79。
· 2007. “居委会直选与城市基层治理——对2006年上海市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分析”,《复旦学报》(1):132-140(与敬乂嘉合撰)。
· 2006. “Social Change and Neighborhood Policy in Shanghai”, in Policy and Society 25 (1): 133-156.
· 2005. “The Emerging Urban Grassroots Democracy: 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Neighborhood Activism in Shanghai.” The Virginia Review of Asian Studies Vol. VIII (Fall): 25-42.
· 2005. “中国城市社区选举的想像:从功能阐释到过程分析”,《社会》, 第1期。
· 2000. “市民社会与立宪政治:晚清的另一种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32期(冬季卷),第161-167页。
· 2000.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建构一种新的政治发展观”,《复旦学报》,第5期, 第15-21页。
· 2000. “社区组织网络与社会稳定”,载于林尚立主编《社区调解与社会稳定》,上海大学出版社,上海。
· 1999. “‘一国两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与吴仲平合撰,载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编,第377-385页, 法律出版社,北京。
熊易寒成果
· “底层、学校与阶级再生产”,《天涯》,核心期刊,2009年,待出。
·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中国农村观察》,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9年第2期。
· “社区选举:在政治冷漠与高投票率之间”,《社会》,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3期。
· “市场‘脱嵌’与环境冲突”,《读书》,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7年第9期。
· “文献综述与学术谱系”,《读书》,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7年第4期。
· “‘问题化’的背后——对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反思”,《社会学家茶座》,第19辑,2007年4月。
· “人民调解的社会化与再组织:对上海市杨伯寿工作室的个案分析”,《社会》,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
与陈周旺、李辉合译《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美]查尔斯·蒂利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李辉成果:
与陈周旺、熊易寒合译《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美]查尔斯•蒂利著,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7月,翻译3章,7万字。
l “道德论、功能论与嵌入论——西方腐败研究的范式转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CSSCI源刊、权威期刊,2008年第5期,8千字。
“社会报酬与中国城市社区积极分子——上海市S社区楼组长群体的个案研究”,《社会》,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1万9千字,并于同年5月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权威期刊,4000字。l
l “伟大心灵之间的对话——《政治家》与《君主论》互勘”,《历史与理性——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五辑,CSCI源刊,2007年11月,8千字。
冯筱才成果:——————————
1、《近代宁波区域历史研究的史料问题:以地方文献为中心》,《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页93-100。日文版“近代寧波区域の歴史研究における史料問題-地方文献調査を中心に”载《“東アジア海域交流”现地调查研究——地域·环境·心性》,第1号,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特定领域研究“東アジアの海域交流と日本伝統文化の形成
―寧波を焦点とする学際的創生”现地调查研究部门报告书,2006年12月,页50-62。
2、《江浙地域の近代企業档案について》,《社会システム研究》第14号,立命馆大学社会システム研究所,2007年
3月;又载日本中国企业史研究会:《中国企业史研究的成果与课题》,汲古书院,2007年4月,页87-98。
3、《名实·政治·人事:关于民初上海商人团体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页134-145。
4、《最近商会史研究之刍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页65-70。
郑卫东成果:
著作:
《村落社会变迁与生育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该著作在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被评为优秀著作类二等奖;
论文:
《低生育村落分年龄段生育意愿比较》,《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信访制度与农民集体上访》,《山西师大学报》2006年第5期。
《一个鲁东南村落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概况:实证研究》,香港《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6年8月号。
《论小传统生育文化》,台湾《人口学刊》2007年总第35期。
《维持村落人口低生育水平的作用机制》,《南方人口》2007年第2期,曾获得上海市社会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战略思考》,《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5期。
《家庭结构、家长权威与人口生育》,《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社区社会资本与乡村“问题少年”》,《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第2期。
《试析生育文化的研究框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集体化时期的分配制度与人口生育》,会议论文,曾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入选优秀论文奖,并获得首届“湖湘三农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发展模式比较与前瞻》,《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12期。
胡位钧成果:
一、专著:《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二、译著:《社会运动:1768-2004》,【美】查尔斯•蒂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三、译文:《国家形成与国族建设的若干向度》,【挪】斯泰茵·罗肯著,《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三辑(2005年);
四、论文(2005-):
1、《行政执法与城市治理》,《复旦公共政策评论》第一辑(2005年);
2、《城市行政执法问题研究:以上海为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与反思》,《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卷2005年第9期转载;
4、《社区:新的公共空间及其可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协调》,《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6期;
6、《现代化发展的失衡与危机——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再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浙江日报》2006年4月3日第11版摘要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
7、《政策的“罗生门”——一项社会政策的变异与反思》,《复旦政治学评论》第6辑(2008年)。
陈周旺成果:
《论革命》(译著,原著作者汉娜·阿伦特),译林出版社即出
《欧洲的抗争的民主》(合译,原著作者查尔斯·蒂利),格致出版社,2008年。
《城邦的世界》(译著,原著作者埃里克·沃格林),译林出版社,2008年
“革命有多光荣”,《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权界意识的生成:中国个体化社会的形成与国家转型”,《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
“奥尔森的强化市场型政府”,《学习时报》2008年2月25日(总424期)
“从启蒙到革命”,《文史哲》2007年第6期
“欧洲国家缔造史的反思”(译作,原文作者查尔斯·蒂利),《复旦政治学评论》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中心活动>
2010年系列活动
冯筱才:二十世纪中国社团的政治化:以同乡会为例
2010年12月10日15:00-17:00
地点:文科楼630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
2010年11月12日15:00-17:00
地点:文科楼630
王信贤:寻找中国NG0s:两种路径与困境
2010年7月6日12:00-14:00
地点:文科楼615室
Richard Lachmann: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Great Power
2010年6月3日12:00-14:00
地点:文科楼615
王峰:业委会内部治理与民主推动力
时间:4月23日14:30-16:30
地点:文科楼630
2009年系列活动
主题:工厂政治研究
时间:2009年1月12日下午3:00
地点:闽商会所
主讲人:李 辉 熊易寒 李中仁 林超超 严宇鸣
内容:五位主讲人分别就工厂政治的不同专题进行了讲演。李辉博士做关于“地方绩效政治与集团企业腐败”的讲演,认为绩效型地方政治导致了企业腐败;熊易寒博士做关于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讲演,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生活具有重塑公民身份的功能。李中仁硕士做“再造同意:车间政治权力的再生产机制”的讲演,认为湖南某国营企业的转制是一个重新塑造同意的过程。林超超硕士从历史学角度对建国后企业的“民主改革”进行了研究;严宇鸣硕士对工厂政治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反思。最后,与会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
主题:读书会(读查尔斯·蒂利《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时间:2009年3月3日下午3:00
地点:文科楼630
主讲:李辉 熊易寒 陈周旺
内容:李辉博士首先介绍了《欧洲的抗争与民主》的主要内容;熊易寒博士进一步就《欧洲的抗争与民主》的关键词和理论展开了论述;最后陈周旺博士逐字逐句读了《欧洲的抗争与民主》的导言和结论。
主题:电子文献检索与档案资料研究方法
时间:2009年3月12日下午2:00—5:00
地点:文科楼615
主讲:陈明华 严宇鸣
内容:由于政治科学研究目前主要是定性研究,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档案和文献,但是政治学研究在档案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方面的技术都很欠缺,因此中心特地邀请历史系博士陈明华以及社会学系硕士严宇鸣介绍这方面的实用知识。首先由历史系陈明华博士介绍如何到馆查资料以及拍照方面的技巧;座谈会第二部分的内容是请严宇鸣介绍如何利用复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免费查找我们需要的外文文献全文。其他同学就网上文献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主题:伯明翰大学Ph.D Andrew Wells-Dang慕名造访本中心
时间:2009年3月25日下午2:30
地点:文科楼701
Andrew是伯明翰大学候选博士,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探讨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网络之构建。Andrew长期在越南居住并做实例调研,在得知本中心的讯息之后慕名造访。宾主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话题展开了讨论,也讨论了进一步合作开展研究的可能。
主题:NVIVO质性研究软件的使用方法
时间:2009年6月17日下午2:00
地点:文科楼622
主讲:杨肖光(复旦大学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博士)
内容:杨肖光博士就公共卫生研究项目搜集了海量的访谈资料,在处理这些访谈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效的工具——NVIVO质性研究软件。这款软件可以设定关键词,然后将与此关键词有关的访谈内容加以汇总,便于研究者做相关性分析。目前这款软件的应用主要在公共卫生领域,而当面对并非海量的访谈讯息,基本上还用不上NVIVO。因此该软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前景尚待观察。
主题:QCA研究方法
时间:2009年7月25日下午3:00
地点:文科楼615
主讲:黄荣贵(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博士)
日期: 2009年3月24日,周二,下午9:08
内容:在做定性比较研究的时候,社会科学研究者常常会为小样本的数据分析烦恼。QCA提供了一个基于小样本量的比较分析方法。黄荣贵博士借助Snow研究组织资源获取的例子介绍了QCA的运用。我们可以根据理论储备,将组织资源获取的必要条件列出,然后看我们的样本案例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最后通过类似于合并同类项的办法,可以将组织资源获取的必要条件,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与会者对这一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桂勇教授认为QCA为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严谨的分析框架,但也认为QCA本身存在分析上的局限性。
2008年系列活动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学博士Jessica访问本中心,并做有关城市犯罪预防机制的讲演
·华东理工大学范斌教授、郭圣莉教授做关于灾后重建的小型座谈
< 工作团队>
主 任: 陈周旺
副主任:刘春荣 桂勇 冯筱才 耿曙 胡位钧 郑卫东 熊易寒 李辉
研究员:李中仁 陈明华 严宇鸣 张艳伟 王开尔 闫巧玲 臧璐杰
徐向科 杨丽天晴 严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