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协作与治理:政府、企业与公民》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26辑
本期执行编辑:孙小逸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系列出版物,是CSSCI集刊和AMI中核心集刊。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每期执行编辑皆为公共行政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出版1-2辑,本辑为第26辑。
本期执行编辑简介
孙小逸
专辑目录
编前语 国家发展绿色转型中环境协作治理探索 1
专题一 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
地方环境政策学习网络:行为、结构及影响要素
——基于2011-2017年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考察交流的分析
/周凌一 16
气候倡议联盟、政策学习与中国地方气候政策变化(2007-2019)
/王冬萍 49
地区人士与政府官员的角力:官僚组织和地区要求对兴建厌恶性设施的影响
/陈浩燊 86
中国环境治理的“三重”逻辑
/王文琪、包存宽 109
专题二 环境治理机制与成效
地方政府执行高冲突性政策的困境与路径
——基于J省A县秸秆禁烧政策执行的分析
/刘梦远、徐菁媛 129
行为改变理论为城市社区垃圾管理提供新视角
——以伯明翰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助推为例
/赵岩、王琪 150
知识产权战略何以产生环境治理效应
——来自示范城市政策的实证证据
/张扬、顾丽梅176
专题三 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减排效果: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分析
/陈醒、余晓非207
环保督察对企业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
——基于医药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李岩、鱼又川241
隐秘的角落:农村污染企业如何隐匿于乡村社会?
——山东省金村个案研究
/孙旭友 267
专题四 公众环境参与意识与行为
互联网使用与环境关心
——基于CGSS(2010)的多层次分析
/孙小逸、黄荣贵 287
环保组织、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治理
/何晨阳、符阳313
激励措施对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及行为影响
——以广州市为例
/林文亿、李舒婷、袁定欢 344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处置偏好的阶层差异研究
/吴灵琼 365
专刊导语
中国环境治理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的力度、深度、广度不断推进,对地方环境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现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考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然而,一条库兹涅茨曲线并不足以呈现中国环境治理过程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环境政策实施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不同地方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的动机、能力与行为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污染企业、环保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多个治理主体,不同主体对国家绿色转型具有不同的观念认知与利益归属,并由此产生差异化的应对策略。这两股力量间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治理的实际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增进对中国环境治理的理解,我们需要对地方环境治理进程、成效与问题展开细致考察,深入揭示制度发展与治理实践之间的互构关系,推进环境治理领域的经验归纳与理论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专刊主要关注以下问题:国家绿色转型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表现?市场与社会力量如何看待及应对国家绿色转型?不同治理主体行为及其相互间的互动方式对中国环境治理进程产生何种影响?
本专刊包括四个专题: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环境治理机制与成效、环境规制与企业行为以及公众环境参与意识与行为。
专题一探讨环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周凌一考察了地方政府环境政策学习网络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发现领导特质、资源支持、社会压力与空间邻近效应等因素会影响地方环境政策的学习行为。王冬萍从倡议联盟的视角出发,考察了非政府组织参与地方气候政策过程的条件和策略,发现专业知识与技术为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提供了机会。陈浩燊以厌恶性设施选址为例,考察了香港特区政府对社区诉求的回应方式,阐释了全过程公众参与对于化解邻避效应、推动设施建设的关键作用。王文琪、包存宽梳理了中国环境治理的三重逻辑,从历史、实践和理论三个维度剖析了中国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深层机理。
专题二探讨环境治理机制及其成效。刘梦远、徐菁媛从政策冲突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地方政府对高冲突性政策的回应策略,发现目标责任制、跨部门协同与宣传激励等机制在缓解政策执行冲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赵岩、王琪以伯明翰城市垃圾治理为例,考察了外部环境对个体环保行为的影响及效果,揭示了行为改变理论和助推机制对城市垃圾分类治理的启示作用。张扬、顾丽梅考察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污染治理效果的影响。研究显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有助于促进绿色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有效降低示范城市的环境污染指数。
专题三考察环境规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陈醒、余晓非总结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状况,发现七个碳交易试点的减排绩效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和行业性差异,并据此提出对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设计的优化路径。李岩、鱼又川考察了中央环保督查对企业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发现中央环保督查有助于提升管理类环境信息披露,但绩效类环境信息披露则具有一定滞后性。孙旭友考察了农村企业污染难以根除的深层原因,发现生计取向的村庄经济模式、经济能人的村庄权威结构与圈层化导向的村庄社会交往方式构成了污染企业制造隐蔽空间的村庄社会基础。
专题四考察了公众环境参与意识与行为。孙小逸、黄荣贵考察了互联网技术对环境关心的影响,发现个人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提高环境关心水平,而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与环境关心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此外,城市互联网普及率对教育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何晨阳、符阳考察了环境信息公开与污染减排之间的关系,发现信息公开能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且草根环保组织对信息公开有效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林文亿等以广州为例,探讨了政府激励措施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发现激励措施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和行为具有差异化影响。吴灵琼考察了城市居民垃圾分类处置偏好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探讨了垃圾分类行为与消费分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等因素的关系。
最后,本专刊要特别感谢《复旦公共行政评论》主编李瑞昌、副主编唐莉、包存宽等评审专家,他们的真知灼见对本期论文质量的提升助益匪浅。
孙小逸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