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博士后学术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者:刘可
发布时间:2023-10-25
浏览次数:10
2023年9月22日至9月24日,由复旦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主办的“大变局下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博士后学术工作坊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多所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数十位优秀博士后及青年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郭定平教授在论坛的致辞中指出,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的发展与相关新兴经济体崛起,原有的知识体系开始动摇,原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开始出现解释力不足的问题,这为年轻学者大展身手、大胆创新提供了机会。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求我们,在消化过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批判和扬弃以前的理论知识;在反思西方的同时,将非西方国家也纳入研究视野。此外,政治学研究要做到坚持“两个结合”,努力将研究结论上升到知识的层次,建构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对解释中国乃至解释世界做出知识贡献。郭定平教授对首次筹办博士后学术工作坊表示肯定,他提出当前博士后存在倾向于延续学生身份而非进入教师身份的问题,鼓励博士后群体主动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各个学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坚持下去,做出博士后研究者的品牌与特色。本次博士后学术工作坊包括主旨发言、论文研讨、圆桌论坛三个部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陈兆旺老师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黄杰老师分别进行主旨发言。陈兆旺老师的发言题目是“长期制度变迁视域下的制度悖论——以美国文官制为例”,他结合美国社会背景探究了文官制与消除腐败效果的关系,又对历史中制度的迭代过程及其内部机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发现制度创新中存在的悖论问题。黄杰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基于全球性视野提出了中国政治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包括回归现实本位、发掘不同学科本位的研究优势等,并分享自己提炼的“被中断的体制化”概念,为如何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概念提供思路。论文研讨环节分为四个单元,博士后们及青年教师们围绕论坛主题纷纷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有价值的看法并进行讨论。第一单元“社会转型与组织创新”由陈兆旺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袁千里围绕着政府组织创新能力的几个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基于组织能力理论提出分析框架。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赵文杰则关注中国基层治理实践,探讨“简约治理”的政治社会基础及其适应性空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宋菁菁为地方人大监督数字化水平评估设置了衡量指标并探讨其应用。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后李昊晟从奥克肖特视角出发,探讨罗尔斯的“政治转向”,回应工具主义国家观的超越问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田晨阳讨论西方右翼民粹主义与民主之间的亲缘性与差异性问题。本单元议题含括中西视角,内容充实,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宋程成老师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江天骄老师分别对上述报告给予了积极肯定与详细的改进建议,引发了进一步的深入讨论。第二单元“治理现代化与生活空间建设”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副研究员李海默老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姜亦炜立足于田野观察,以“村礼、洗衣房与生活政治”为主题论述国家基础能力的一种日常实践。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王维斌围绕“居住空间生产联盟形式如何影响物业治理模式的选择”的问题进行了案例比较分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尹文以“健康社区”为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健康治理的新趋势与模式特征。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钱辰济以“培根的政教关系问题与治理实践”为题,从历史情境出发讲述理论因应社会现实问题的论述细节。陈兆旺副教授与黄杰助理教授分别点评了每位的报告,现场就研究方法与操作问题进行了互动与交流。第三单元“全球政治与中国担当”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谢丽萍主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陈宇分享了自己关于缅甸政治转型困境的观察,提出“军政资本主义”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张雪滢分享了自己刚刚合作完成的论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战略选择”为题提出关于疫苗援助的观察与思考。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谢涵冰从现代中国“主权”概念出发,展开关于新中国的国家主权模式的分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李帅宇从预算赤字与联邦债务的视角切入,还原具体事件呈现美国两党的政治博弈的逻辑。江天骄副研究员与李海默老师对每位发言者进行点评并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第四单元“概念研究与政治理论”由黄杰助理教授主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马猛猛以百年“中国专制政体说”的思想论争为中心,从概念分析延伸到历史政治理论重构的议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单程秀分享了“公社”概念研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概念语义,结合巴黎公社实践探讨共产主义的特征。谢丽萍博士后以“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概念发掘”为题,提出应当从挖掘传统中国内生概念的思路反观中国现代化进程。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崔哲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政策过程的相关研究并进行述评。李海默老师基于自身思想史研究背景出发与上述研究者展开充分交流。圆桌论坛环节分别由江天骄副研究员、李海默老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孟维瞻老师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围绕“大变局”主题从全球视角出发借“他山之石”讨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空间。其中,江天骄副研究员介绍当前威慑理论的“二次转向”,由此阐发中国威慑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海默老师根据帕特南教授新著《上升趋势》,结合当前美国社会问题反思:新进步主义是否能拯救美国?孟维瞻老师列举了美国2020年大选和2022年中期选举中的异常现象并讨论其中的区别与影响。现场陈兆旺副教授、谢丽萍博士后、李昊晟博士后、袁千里博士后等依据论坛主题与发言人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深化对全球知识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坛结束后,与会学者纷纷对本次博士后学术工作坊给予好评。复旦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发起博士后学术工作坊,增强了博士后与青年教师之间的联系,为博士后群体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优质平台。此类博士后学术工作坊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属于首次尝试,也为复旦大学政治学建立一百周年志庆献上祝福。2000年以来,随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之后,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于2003年成立。近二十年来,流动站培养出了多名优秀博士后,很多学者成为学界的中坚力量。本次博士后学术工作坊旨在倡议,全国政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博士后增强学术交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而努力。据悉,来自其他高校的与会学者建议博士后学术工作坊继续办下去,以高校轮办、合办的方式继续发出青年之声、弘扬学术精神。
SIRPA
| 卓 越·为 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