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书讯|孙小逸专著《环境行动与政府回应:议题、网络与能力》出版

发布者:刘可 发布时间:2023-08-28 浏览次数:10

 图片2.png

《环境行动与政府回应:议题、网络与能力》

孙小逸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3年版


  


     

作者简介


孙 拷贝.png

孙小逸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博士,AXA研究基金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环境政治、基层治理与城市研究。在《公共行政评论》《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社会》以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Social Movement Studie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Urban Affairs Review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城市社区治理——上海的经验》(2017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等省部级课题。


目  录



专著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环境意识与集体行动

二、 “不要在我家后院”

三、 政府回应逻辑

四、 研究方法

五、 章节概览


第二章 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保参与

一、 公众的环境意识

二、 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价

三、 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

四、 各类环保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五、 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的兴起


第三章 空间意义建构与环境行动

一、 风险感知的心理与文化视角

二、 空间、场域与城市运动

三、 差异化的风险感知框架:对两起PX事件的比较

四、 春城昆明与公众对环境风险的感知

五、 南方油城与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反弹


第四章 多元环境力量的联结

一、 集体行动动员:政治机会结构与资源动员

二、 多元环境力量联结的形式与条件

三、 家乡情结:居民自发的环保行动

四、 事件调查:地方性环保组织的参与

五、 舆论营销:全国性环保组织的推动


第五章 政府回应与环境行动结果

一、 集体行动结果的界定与影响因素

二、 中国的环境行动与政府回应

三、 研究方法与条件设定

四、 环境行动中政府改变决策的影响路径

五、 环境行动中政府不改变决策的影响路径


第六章 地方治理网络与回应转向

一、 政府回应冲突事件的现有研究

二、 政策网络治理的理论视角

三、 阿苏卫事件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

四、 番禺事件与广州市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的成立

五、 对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第七章 政府治理能力与吸纳机制

一、 政府基层治理能力的现有研究

二、 环境行动对基层治理的挑战

三、 地方政府对环境行动的四种吸纳机制

四、 对四种吸纳机制的比较分析


第八章 环境行动的治理路径探究

一、 研究发现总结

二、 邻避效应辨析

三、 风险治理与协商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是笔者十年来对环境行动与治理领域观察与思考的阶段性总结。这项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笔者成功申请到AXA博士后研究基金,对“中国环境风险与集体行动”课题展开研究。这个选题令人着迷之处在于,由环境风险引发的集体行动与其他集体行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其他集体行动大多是利益导向型的,而环境行动的目标导向则更为复杂,利益型与理念型诉求交织缠绕。另一方面,其他集体行动通常包含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群体,而环境行动的参与群体则体现了一种超越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各种社会分层因素的横向联合。这种现象是否印证了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关于风险社会的论断,即,工业化发展的潜在副作用推动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动员力量?如果确实如此,那么风险社会的来临对基层治理又意味着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在昆明,当一名环保人士聊到一个炼油项目使土地受到严重污染、迫使年轻人离开家园时的那种痛心疾首,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在北京,当一名环保公益律师提及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心力准备的一起诉讼案件由于小小的程序纰漏而最终被驳回时的那种无可奈何,至今仍使我记忆犹新。在广州,当一名普通的社区居民说起在垃圾焚烧反建行动成功后转身投入垃圾分类事业时的那种义无反顾,又使我对环境保护的前景燃起了信心。感谢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热心人士,他们对中国环保事业充满了热诚与献身精神,并且愿意与我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与体悟。这些无私的分享构成了本书的基础内容。

感谢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孙程娇责编的细致工作。感谢我的父亲孙瑜、母亲张丽萍对我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爱。特别要感谢我的丈夫黄荣贵和女儿黄昕雨,虽然他们除了拖慢写作进度之外对本书并无其他实质贡献,但我真心希望今后每一本书的写作过程都伴有这样甜蜜的负累。




孙小逸

2023年5月




 SIRPA 


 | 卓 越·为 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