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郭树勇:渊渟岳峙,沂水春风

发布者:刘可 发布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10

郭树勇



郭树勇,山东临沂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1届国际政治专业博士毕业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市级智库“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院”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高校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外事咨询专家等。2007年上海市曙光学者。2018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2020年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育教学奖。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年轻时曾在部队和国防科技大学从事英文翻译、战略研究和国际关系教学等工作。2004年起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2007年至2010年先后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之后调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处处长、立法一处处长,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从市人大常委会调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具体负责组建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期间,曾赴俄罗斯、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等地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英文著作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于2021年在世界知名出版社Routledge出版,被全球150多家图书馆收藏。2023年疫情后成为中国首批赴美国开展学术交流的高校教授。

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政治社会学、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软实力战略、区域国别学和印度问题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50余篇,代表性理论著作包括《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2001年,长征出版社),《大国成长的逻辑》(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2006年,时事出版社)、《中国软实力战略》(2012年,时事出版社)、《国际政治社会学简论》(2014年,时事出版社)、《民主与法治片论》(201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化国际主义:新型国际治理的逻辑》(201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修订本,202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明激荡与世界大同》(第一作者,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代表性编作包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第一主编,2004年,军事谊文出版社)、《国际关系:呼唤中国理论》(独立主编,2005年)、《战略演讲录》(独立主编,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战略与探索》(独立主编,200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区域国别讲演录》(主编,2016,上海人民出版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探索》(联合主编,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等;代表性译著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独译,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大战略》(独译,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现实主义》(第二译者,2015年,人民出版社)、《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第一译者,201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等。现为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制度》(英语)、《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导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社会学》《区域国别研究导论》等课程。主编的代表性教材有《新编区域国别研究导论》(201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云程发轫,培风图南 


阳光温煦,透过疏朗的枝叶点洒在窗棂,树影婆娑,光随影动,郭树勇坐在相辉堂中,聆听着百年院史的回响。书,是连接国务学院与郭树勇的第一道桥梁。“我和复旦的第一段情缘可以称之为‘梦想复旦’,高中时候我就读到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所以我当时高中的梦想就是‘考复旦’。”尽管高考分数远超录取线,但由于当时已经被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当时叫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提前录取,与复旦国政的相遇还需再流转几年光阴。


1998年,已经参加工作的郭树勇仍旧不舍对自己的“复旦梦”的追寻,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同年10月,由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共同举办的“全国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在复旦大学召开,郭树勇作为会务组成员参与了简报编写的工作——“那时候上午开完会,中午编完报,下午就可以给到老师们翻阅”,高效率的文书编撰训练和高水平的学术前沿报告坚定了郭树勇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研究兴趣。“会务看起来是行政工作,实际上是重要的学术实践训练”,多年后成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务学院院长的郭树勇谈起这段求学史,依旧鼓励新生积极参与重大学术会议的会务工作。


1999年恰值“五四运动”80周年纪念,复旦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发起征文活动,博士二年级的郭树勇以“中国国家利益”与“文化现代化”为主题撰写了纪念文章并代表研究生群体获得了全校唯二的一等奖(研究生与本科生各一)。为国务学院摘得校级荣誉的桂冠固然可喜,但于郭树勇而言,更重要的是站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起点上,新一代青年政治学人面向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应该如何思考“国家利益”与“现代化”,在历史与时间的纵深中寻找自身的坐标。这一回忆至今都鲜活在郭树勇的青春岁月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印记。

郭树勇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获奖成果交流研讨会上发言


2000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正式成立,郭树勇见证了世纪之初的国务学院的诞生。在这一时期,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聚焦国际前沿、培养理论基础,为郭树勇提供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延续了其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理论研究志趣。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博士三年级,郭树勇就和俞正樑、陈志敏、苏长和、王义桅合著出版《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教材多次再版并沿用至今。与不同学生、老师乃至国内外知名学者的交往是复旦这一平台带给郭树勇弥足珍贵的财富,提供了很多方向上的指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在专业领域深耕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复旦国政的读书氛围也对郭树勇的未来发挥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接受到来自海派文化、商业文化、北方文化、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等不同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文明互鉴的力量。尤其是在上海、在复旦这一文明交流与交汇的前沿,学者们创新思维不断迸发,逐步构建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梦想复旦”到“圆梦复旦”,十余载的日月光华里,“卓越为公”时刻照亮着郭树勇前行的路。



朝乾夕惕,奋楫者先


“我们很珍惜当时自由开放、海纳百川的学校氛围,我们基本上就是在全身心地读书、做学问”,纯粹的学术生活带给郭树勇思想上的沉淀,也为其之后在教育工作上的收放自如指明了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脱胎于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而郭树勇便是这一历史转变的亲历者、奠基者。在设立学科、拟订方案时,郭树勇更是融合了自己在求学、工作期间的所思所悟,以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和包容、多元的教学态度为莘莘学子建造了一座纯粹且充盈的学术殿堂。


“我从复旦毕业已经22年了,现在看就好像和昨天一样。”奔波于家庭与书斋之间,文科图书馆、鹿鸣书店都镌刻着郭树勇的读书岁月。于郭树勇而言,“哲学书是最难‘啃’的”,本科与硕士阶段主要接受的都是外文学科的培养,哲学方面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然而早在20年前,“以学术为业”的种子已然在郭树勇的心中悄然发芽,“我当时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有意识要做得好一点,所以下决心要在复旦打好哲学的底子”,那一学期除了两门必选的跨学科课程外,郭树勇坚持在哲学系旁听了三门课,黑格尔、康德和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为郭树勇未来开创性研究“建构主义”插上了丰盈的翅膀。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的“政治学理论”历来是学院的精品课程,孙关宏、曹沛霖等老师的谆谆教诲更是为郭树勇开辟学术之路、找寻学术坐标提供了很大助力。


“我生有幸,可以在行政与学术之间旋转了几次。”博士毕业后,郭树勇便延续了自身对国际政治专业的学术追求,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任教,2004年起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至2010年先后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从学界转向政界是郭树勇人生中一次较为重大的变化,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处处长期间,郭树勇曾前往俄罗斯、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等地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山不让尘,海不辞盈,“国箴务实,卓越为公”的院训精神时刻在郭树勇的行迹间践行着。


 甘为人梯,恳托青云 

郭树勇



“我觉得我还是要回到学术中去”,职业生涯的第二次旋转,郭树勇来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并在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并成为了转型后的首位院长。“学术上要引领,政治上要可靠,行政上要得力,各方面要协调”,当谈及一个好的院长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时,郭树勇如是说道。在郭树勇的带领下,上外国关学院发挥着多语种优势、整合政治学一级学科力量,推动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秉承“明德致公,卓越为国”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区域国别与比较政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国际政治社会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等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研究特色与教学风格。


“上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舞台,当然也得益于我在复旦的学术训练,让我在年轻的时候就打下了严格的、完整的政治学理论和国关理论的基础,这是很难得的。”在国务学院求学的经历至今仍影响着郭树勇,他认为复旦国务学院建院成功要诀之一是将“国际政治、政治学、公共行政学”三门学科共建于一个学院中,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从而引领上海、引领全国。十秩薪火赓续,百年华章谱就,无论行至何处,郭树勇都将肩负着一代“政治学人”的使命,将国务学院的治学理念与学术精神传承发扬到时代的纵深之处。


院友寄语


在时代巨变中探索自己的合适方位,在社会磨炼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供 稿 | 2023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 吴优

编 辑 | 余晴晴

审 核 | 熊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