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系副系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全球治理、国际组织、中国外交、欧盟政治与外交。
长期从事全球治理、国际组织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关注国际组织间合作、国际制度改革的动力机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60余篇。近五年来,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5篇论文发表于国际关系权威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上海市“曙光计划”(2014年)、“晨光”计划(2009年)、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讲课程获评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致知力行,踵事增华
1998年,正读高中的刘宏松不仅在理科竞赛中获奖,而且对历史和国际时事充满兴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一泓“源头活水”浇灌出他对文科的好奇与探索,在高考志愿表上郑重填下“国际政治”,与复旦国务结缘,并在此后的十载光阴中,赓续着这份学术之缘。2008年博士毕业后,刘宏松前往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教学相长,其间他先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化与地区化研究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2020年至今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1998年的那一泓“源头活水”历时多载,终成佳酿,醇香清冽,滋养着莘莘学子在学习与人生的道路上修远求索。
学贵得师,刘宏松坦言自己在大一学年成绩并不理想,但幸得时任本科生辅导员苏长和教授的鼓励,他对某一篇课程论文的高度评价给予了刘宏松很大的信心,尤其是对他分析能力的肯定让刘宏松坚信“自己能够学好国际政治”。非独此也,百师尽然,提到求学过程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刘宏松回忆翩跹、如数家珍:曹沛霖老师的《比较政治制度》,陈明明老师的《发展政治学》,洪涛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其人其学,治学态度都给刘宏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对后来刘宏松的教学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大师云集,百家争鸣,国务学子不仅沐浴在春风化雨中,更兼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彼时,本科生辩论赛和论文竞赛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当平时不善言辞的刘宏松犹豫是否参赛时,苏长和老师的电话打来,老师的鼓励给予他报名的勇气,等到一千五百字的辩词初稿完成,苏老师更是直言“写得很好”,再次鼓励为他增添信心。此后的论文竞赛,刘宏松也斩获一等奖,尽管他坦言这是“没想到”的收获,但一次次的活动与师长的鼓励都见证着刘宏松信心的建立。
回首21世纪初的国务学院,最忆是书香。“当时国务学院的读书氛围很好”,国务人读书事,最是书香能致远,对于刘宏松来说,书香是复旦周边书店的魅力,是用积攒的生活费买来心爱之书的喜悦,是站在书店翻阅半天也不觉疲累的满足……书籍浩如烟海,名家多如繁星,最让刘宏松难忘的是复旦的讲座,“到场的时候呢,已经没有座位了,我就站着听了三个小时,那时候真没觉得累啊!”知识与思想的甘霖总是惠及求知若渴的人们,书香隽永,历久弥新。
慎始如终,与时偕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青年人正在行动。刘宏松作为研究全球治理的知名学者,也时刻关注着青年人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直言“青年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也为未来有志于从事全球治理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培养通用能力,正如国务学院重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既包含政治科学的教育,也包含政治哲学的教育,专业教育之外更重视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具体指明辨思维的能力、逻辑论证的能力、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等,对全球治理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二是要争取到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实习经历与日后的工作岗位紧密相连,很多同学都是在实习过程中形成了投身于全球治理事业的意愿。
“全球治理是通过国际合作开展的,全球治理的过程就是国家围绕特定议题达成协议,再将协议付诸实施的过程。”疫情下全球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刘宏松认为,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贸易、投资、金融、数字经济等各个领域都需要迎接挑战,因此拓宽领域关注新挑战,积极建立全球治理的统一机制是全球治理研究的重要环节。刘宏松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智识支持,获评2020-2021年度“上海社科新人”,对于刘宏松而言,这个荣誉称号既是肯定也是动力,正如最初在国务学院感受到的鼓励一般,作为一种正向反馈勉励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争取做出更好的成果”,以政治的逻辑为主线对全球治理的各个领域展开研究,揭示出权力在全球治理协议达成和执行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全球治理中的政治。
初心如磐,校训慊慊,复旦大学“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育人理念始终激励鼓舞着刘宏松,“专业素养本身就包含人文学科的素养和社会科学的素养,这是我在求学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认识。”此外,刘宏松还分享了海外游学时很有感触的一句——“Political science without history has no root”,认为历史对于政治学研究十分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通达即文章”。对知识思维的审视、对事态人情的体悟,逐渐丰富着刘宏松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何时何地,他都始终怀揣着那一颗赤子之心,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春风化雨,因材施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宏松曾经在国务学院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兴趣所在,而如今,为人师者的他也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特别重要的一点, 要鼓励学生,因为我自己就是受到了老师的鼓励而走向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他谈到自己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时曾经与一个本科生促膝长谈,专业学习困惑、大学生活迷茫,都仿佛是曾经的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这个本科生已成为交大的博士生,她的博导正是刘宏松。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从求学者到授业者,鼓励教育与因材施教是贯穿其教书生涯的一道纬线,爱的教育正如树撼动树,云推动云一般在悠悠的时间长河里涌动长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术研究,道阻且长,刘宏松也结合亲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就如何开启学术研究道路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应该认真完成课程学习和课后阅读;其次是认真对待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研究是一门手艺,是要在干中学的”;第三,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当中找到乐趣,听从自己的内心,要对自己有信心!
我想我们复旦的校训就是最好的寄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希望大家能够培养通用能力、国家意识,遇到疑惑既要刨根问底,也要不耻下问,不要把自信和谦虚对立起来,勤于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与省视,希望大家都能够云程发轫,未来可期!
供 稿 | 2019级行政管理专业吴优
编 辑 | 余晴晴
审 核 | 熊易寒